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cos图集
嘯園叢書
澄怀园语卷之四
桐城张廷玉砚斋
【原文】
荆州张江陵故宅,有人题诗云:
“恩怨尽时方论定,
封疆危日见才难。”
此语论江陵最为切当,惜不传其姓氏。
【解曰】
您听说过黄金对联吗?据明代《万历野获编》和《明朝小史》记载,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末年,黄冈人礼科都给事中邱岳,因请修《承天大志》有功,嘉靖皇帝一高兴,直接越级将他提升为礼部侍郎。只不过几个月,穆宗朱载垕登基即位,准备给他降级外调,到藩邦担任参佐僚属,邱岳生气没有赴任。直到张居正掌权执政时,邱岳才离开京都补授官职,张居正许诺将他官复原职。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北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今湖北荆州)。张居正威势与权力显赫炫耀,朝廷大臣对他极尽巴结,挖空心思,低声下气,谄媚奉承。邱岳多次给张居正送去厚礼,而且还别出心裁,用黄金制作一副对联,内容包含了自己的姓名,也包含了张居正的称号,蕴涵高山仰止之意,并且将他与大明皇帝相提并论,馈赠给张居正,联曰: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大意是说,日月两字合为明字,日月同辉,光明照耀,如同万国敬仰大明皇帝;丘山两字合为岳字,丘山高大,岳立俊伟,天下四方称颂张太岳。张居正收到这副对联非常高兴,准备迅速提拔邱岳,没过多久,张居正去世抄家毁败,邱岳也被罢免回归故里。
如今这副对联稍作变换,悬挂在张居正故居北门两旁。
“日月并明,九州朝大明天;
丘山为岳,八方颂太岳相。”
这副对联与古籍记载相比,内容上“万国”变“九州”,“四方”变“八方”,“仰”变“朝”,缺“子”少“公”,或许也是版本不同吧!
历史上,湖北荆州张居正故居宅第,曾经有人题写经典诗句云:
“恩怨尽时方论定,
封疆危日见才难。”
大意是说,君臣之间的恩恩怨怨完结的时候,一个大臣一生的功过是非评论才能确定;疆域受到侵犯的危急关头,想要寻觅保国安邦的人才,那是难之又难。人们常说“盖棺定论”,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可是往往人死时还是做不到公正评判,只有利益相关的人事大多歇菜,人们相互之间的恩怨竭尽时,才能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岂止张居正,历史上许多人物都是这样,近现代也有这样的实例,因为人们相互之间的恩怨存在,利害相较,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偏颇极端,有失公正。等到国家需要用人时,才发现无才可用。因此明末思宗朱由检崇祯时期,朝廷没有能当大任的突出大臣,虽然崇祯皇帝在位只有十七年,内阁首辅却有十八人,所用大学士高达五十人之多,所谓“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国事尚可问哉?”如此这般,怎能挽救明朝灭亡的命运。
正如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日知录》“尚厚重”篇里所说:“板荡之后,而念老成;播迁之余,而思耆俊。”《诗经大雅》中有《板》《荡》两篇,写的都是当时政治黑暗与时局动乱,后人用板荡代指社会动荡。老成,形容为人做事成熟稳重,经历丰富。播迁,是指辗转迁徙,颠沛流离。耆俊,是指年老而才能优异者。全句大意是说,经历社会动荡之后,就会眷念老成持重的大臣;遭受迁徙流离的闲暇之余,就会思慕那些耆老才俊。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二年(1622),皇帝下诏为张居正恢复官爵,赐予葬祭。崇祯十三年(1640),思宗朱由检追复张居正长子张敬修礼部主事职衔,并复武荫,授张居正曾孙张同敞为中书舍人。
张同敞 (?-1650),字别山,南明永历年间,任兵部侍郎,总督广西各路兵马,兼督抗清军任务,又因其“诗文千言,援笔立就”,被永历帝朱由榔(1623-1662)授予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同敞曾拜文渊阁大学士瞿式耜为师。瞿式耜(1590-1650),字起田,号稼轩、耘野,又号伯略。张同敞与瞿式耜、王夫之等人,在湖广地区举行抗清活动,后张瞿二人同守桂林,张任桂林总督,瞿任兵部尚书。公元1650年,即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张同敞与瞿式耜在桂林,被清军八旗汉军正红旗将领、定南王孔有德俘获,让他俩投降,他俩不干,让他俩出家为僧,他俩也不干,于是把他俩幽禁在民房中,虽然他俩关押在不同的房间,但声息相闻,两人整日赋诗唱和。他俩被关四十多天,坚贞不屈,从容就刃,整理衣冠,颜色不变。张同敞被杀时,传说他的人头落地,身子却向前行走了三步,然后倒下,其他被杀的人都不是这样。
张廷玉大学士与张居正却有许多相似之处,生前都很风光显赫,后来也都曾被抄家,只是时机不同而已。斗转星移,朝代变换,循环往复,清朝接替了明朝,明朝灭亡,只能算是亡国而已。然而“亡国”与“亡天下”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篇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大意是说,历史上有亡国的情况,也有亡天下的情况,“亡国”与“亡天下”究竟怎么分辨呢?应当说,改朝换代,即变更帝王姓氏,修改国号纪年,这就是前朝“亡国”;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这就是“亡天下”。因此首先懂得保卫天下,然后才能懂得保卫国家。保卫国家的事,只需由帝王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保卫天下的事,每一个低微的普通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呀! 这话所表达的意义非常深刻,想一想,说不定能够举出很多实例。梁启超据此提炼出八字名言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张廷玉大学士说,“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这两句话评论张居正最为贴切恰当,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是谁写出来的。经过查阅古籍资料发现,百十年后的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人们已经找到了创作者的答案。如清代叶廷琯所著《鸥陂渔话》卷第四“张江陵祠堂题壁诗”条目,揭示了这首题诗的来龙去脉。
叶廷琯(1791-1861),字调生,一字苕生,自号龙威遴隐,别号蜕庐、蜕庐病隐、蜕翁,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同治初,举孝廉方正,辞不就。工铁笔,苍劲可爱。著有《吹纲录》《鸥陂渔话》《楙花盦诗》《石林诗话拾遗》等。
话说寒碧山庄有位刘姓人家,收藏有一张明代人书写诗作的纸页,字体兼有行书与草书的风格,诗的题目叫做《拜江陵张文忠公祠》,落款署名“石首王启茂”,旁边标注“元庚”二字,标明了作者的籍贯与姓名。诗云:
“袍笏巍然故宅残,
入门人自肃衣冠。
半生忧国眉犹锁,
一诏旌忠骨已寒。
恩怨尽时方论定,
边疆危日见才难。
眼前国士公知否?
拜起犹疑拭目看。”
后面接着还有一张纸,是顾苓书写的小楷题跋。顾苓(1609-1682年后),字云美、贠美,号浊斋居士、塔影园客。明南直隶长州(今苏州)人,工诗文,书善篆隶行楷,精篆刻,取法文彭,为明末清初著名书法篆刻家,明亡后购文徵明之孙、文彭之子文元发的旧居,于虎丘山下,隐居不仕。
顾云美题跋说,这是张同敞别山先生亲手书写。总督张同敞与留守兵部尚书瞿式耜,一同被清军将领、定南王孔有德捉拿关押在军中,张瞿俩人有许多唱和诗作,大都收入《浩气吟》组诗中刻板印行。张同敞偶然书写的这张纸页,是瞿式耜的侍从捡拾得到携带回来的。瞿式耜小儿子,顾云美的女婿,常熟虞山人瞿端叔,尚且能够辨识认定,因此选择将它与黄倪两公亲笔书信,共同装订为一册,并且在此做出标记。
顾云美随后添加了按语,张别山名叫张同敞,为张居正的曾孙,南明永历时期,官居总督学士,与瞿式耜留守,共同在桂林,为南明献出了生命。张同敞亲手抄录这首诗,大概因为诗中含有表达赞扬他祖先的语句,书写出来展示给瞿式耜阅读,也不一定。
在王士祯(1634-1711)《池北偶谈》中,描述为李天生说。荆州张居正故宅,当时在康熙年间为官署,有人题写“恩怨尽时方论定”两句联语,人们认为这是非常确切的评论。叶廷琯分析道,现在得到这一纸页,才能目睹该诗完整的全部内容,而且知道诗的作者为王启茂,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张居正昭雪洗刷罪名之后,明末崇祯时期,他的子孙就以他的故宅作为祭祀他的祠堂,因此诗的题目叫做《拜江陵张文忠公祠》,以及首句为“袍笏巍然故宅残”,兼有“祠堂”和“故宅”的言词,而王士祯也这样记载,都是非常吻合的。
可惜王启茂的出处来历,张同敞书写时没有记载,最末两句“眼前国士公知否?拜起犹疑拭目看。”也不知道指的是什么意思。叶廷琯接着说,近来看到黄梅喻文鏊(1746-1816)所著的《考田诗话》中,也记载了这首诗,并说王启茂,字天根,一字天庚,而且原来抄写时多字错讹,末联中“国士”写成“国是”,“犹疑”写成“还宜”。因此王启茂这首《拜江陵张文忠公祠》,应当是在崇祯元年初期创作,这一时期崇祯皇帝诛戮斥责魏忠贤阉党,严厉诏定逆案党人六等罪罚,国家政事值得一看,因此末联有“拭目”的词语。知道原来抄写的诗作含有传授转述的错误,《考田诗话》所记载的事情,自然最为妥帖恰当。
明亡前夕,辽简王朱植八世孙朱俨靡,隐身三湖,改名孔自来,著有《郢书》。喻文鏊《考田诗话》引用《郢书》中,关于王天根的介绍内容,石首王天庚,闲适高雅,广阔渊博,有古代名士风采,不善饮酒,若饮不过一浅底酒杯的量,但他能彻夜长谈,因此同辈朋友都很亲近他。
明末清初陈伯玑《诗慰》中,选录王天庚《渚宫集》数十首,又说,听闻王天庚著有《拙修堂集》《玉凫斋乐府》《茶铛三昧》《矖书琐语》《松录》等书,当时没有存世,附存的内容也很简略,据说可以从王启茂生平梗概中看到,等等。
另据喻家碑《诗名海内:石首王启茂》一文介绍,王启茂,字天根,天庚,湖北石首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朝万历、天启、崇祯年间人,贡生,明代后期著名诗人。王启茂出生于仕宦与书香的世家。崇祯末,以明经荐,不就。闲雅淹博,有古名士风。善属文,尤工诸体诗及元人杂曲,海内仰之。王启茂是“公安派”的人物之一,与公安县“三袁”、石首县曾可前与夏云鼎、华容县孙羽侯等交往很多,尤其与袁中道交往至深。王启茂还是著名戏曲作家汤显祖之弟子,曾游学于吴闽,留下诸多不朽诗篇。清代康熙年间石首县喻嘉才《绣林景献记》刊载:“王天根,诗名海内,不应司马王文若之举。”这是对王启茂的真是写照。
诗人王启茂在拜谒张居正祠堂之际,心中感慨万分,挥笔写下这首《拜江陵张文忠公祠》,被后世史学家看做至论,堪称史诗,然而这篇佳作又有怎样的含义呢?
“袍笏巍然故宅残,
入门人自肃衣冠。”
大意是说,张居正祠堂,虽说是故宅改造而成,有些残损破旧,但祠堂正中供奉着的画像,张公身穿官袍,手拿笏板,高大雄伟,巍然屹立;前来拜谒的人们,进入大门便会自行肃然起敬,整理衣冠。
“半生忧国眉犹锁,
一诏旌忠骨已寒。”
大意是说,张居正半生执掌朝政,忧国忧民,画像中的张公依然好像还是双眉紧锁;当天启年间皇帝下诏,为他平反昭雪的时候,是在被抄家籍没后四十年,张公尸骨早寒,亲人四散,发配充军,颠沛流离。
“恩怨尽时方论定,
边疆危日见才难。”
大意是说,万历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所有当事人的一切恩恩怨怨,完结穷尽之时,他的功过是非才能得到评论确定,然而此时的边关危急,寻觅大略雄才,那是难之又难。
“眼前国士公知否?
拜起犹疑拭目看。”
大意是说,崇祯时期眼下当前的内阁首辅大学士们纷纷登场,已在阴间的张居正大学士,你都知道了解他们吗?祭拜张公起身的人们,会用犹豫和怀疑的眼光看待世界,究竟如何发展变化,还将拭目以待。
由此可见,王启茂写的这首诗,不仅寄托了自己对贤臣良相张居正的一片缅怀之情,同时展露了诗人对封建官僚统治集团的一腔忧愤之心,至今还能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
【参引】
附1: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三
谈艺三(节选)
江陵宅诗
荆州江陵相故宅,今为公廨。
有人题诗云:
“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疆v,
封疆危日见才难。”
人传以为确论。
李天生(因笃)说。
附2:清代王士祯《渔洋诗话》卷中
或题江陵相故宅壁云:
“恩怨尽时方论定,
封疆危日见才难。”
附3: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九(节选)
四〇(按:本卷以下十余条原缺,据乾隆本补。)
前人《吊张江陵相公》云:
“恩怨尽时方论定,
封疆危日见才难。”
张船山太史题其曾祖遂宁相国祠堂云:
“功名立后田园尽,
恩怨消时俎豆公。”
余哭西林相公云:
“边疆功过青天在,
将相荣华碧水沉。”
三诗意境,不谋而合。
附4:清代叶廷琯《鸥陂渔话》卷第四
张江陵祠堂题壁诗
寒碧山庄刘氏,藏明季人诗一纸,
字作行草,题为《拜江陵张文忠公祠》,
款署“石首王启茂”,旁注“元庚”二字,
盖作者里籍姓氏也。
诗云:
“袍笏巍然故宅残,
入门人自肃衣冠。
半生忧国眉犹锁,
一诏旌忠骨已寒。
恩怨尽时方论定,
边疆危日见才难。
眼前国士公知否?
拜起犹疑拭目看。”
后接一纸,顾云美小楷跋云:
“此张别山先生手书也,
先生与留守相公,同被执于孔有德军中,
多唱和之作,刻入《浩然吟》中,
偶书此纸,为留守公侍者拾得携归。
虞山端叔尚能识认(端叔为瞿忠宣幼子云美之婿),
因简黄倪两公手札,共装一册,并记于此。”
后学顾苓按:
“别山名同敞,江陵之曾孙,
永历时官总督学士,与瞿留守同殉桂林之难,
其手录此诗,殆因诗中有表扬其先人语,
书示留守未可知。”
王渔洋《池北偶谈》述李天生说。
荆州张江陵故宅,今为公廨。
有人题“恩怨尽时方论定”二语,人以为确论。
今得此纸,始睹其全篇,
且知作者之为王启茂,颇为快事。
崇祯时,江陵雪罪,子孙盖即以故宅为祠堂,
故诗题与首句兼祠宅言之,
而渔洋亦记为题其故宅也。
惜启茂出处,张公书时未记封疆疆v,末二句亦不知何指。
近见黄梅喻文鏊《考田诗话》亦纪此诗,
云王启茂,字天根,一字天庚,
则旧钞元字为讹,末联“国士”作“国是”,“犹疑”作“还宜”,
则此诗应在崇祯初元所题,盖是时诛斥阉党严定逆案,
国事颇可观,故有“拭目”之语,知旧钞容有传述之讹,
《诗话》所记自为稳惬矣。
《诗话》又引朱俨靡郢书云:
“石首王天庚,闲雅淹博,
有古名士风,饮不一蕉叶,
而能竟夜快谈,以故流辈多亲之。”
陈博玑《诗慰》中,选天庚《渚宫集》数十首,
又云:“闻天庚著有《拙修堂集》《玉凫斋乐府》
《茶铛三昧》《矖书琐语》《松录》等书,
今不存,附存之亦略,见启茂生平梗慨云。”
附5: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三(节选)
【邱侍郎献谀】
嘉靖末年,黄冈人礼科都给事中邱岳,请修《承天大志》。
先是顾中丞璘请修志,既成而报罢,至是邱又以为言。
上大悦,比志就进呈,修书者皆无赏,
独邱以传奉超升礼部侍郎。
不数月而穆宗登极,降一级调外任,邱恚不赴。
至江陵柄政,邱始出补官,江陵亦许以光复矣。
邱乃以己姓名献一对云: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相公大喜,将超擢而病告殒矣,邱竟以外藩再斥。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cos美图,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在线查看 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