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cos图集
我第一次去成都,住在宽窄巷子附近。巷如其名,一条较宽、另一条较窄,巷子内分布着民居、手工艺人商店、小吃店和有些情调的酒吧等各色工坊。
值得称道的是彼时的(2000年初)宽窄巷子已经有了统一的形象识别系统、相对应的周边文化产品、讲述宽窄巷历史的图书,当然少不了代表成都城市形象的熊猫衍生品专卖店。
就是这样两条修建于清朝、长度约500米的国家2A旅游景区,重要节假日接待游客数量始终位居整个四川省前五位(实际上是首位)。
我对于成都的肯定与喜爱,从我那些年频繁去往的次数、旅游相册里分享的图片以及和周围友人的谈资中便洞若观火与立于南门了。
但作为一名营销人,脑中不自然地便会在西安这座古城中搜寻与宽窄巷同体量、同历史人文的小巷子,然后再去沙盘推演般的在脑海中给它完成一场包装营销策划。
实际上在西安这样的巷子很多,且更具历史人文和故事,但对比西安诸多名胜古迹它们的确很难引起官方、西安市民以及游客的重视。
下面,大家不妨随同我的文字跟着我游览西安这样一条小街,根据我的真实描述在内心感受自己是否对这样的西安小街巷充满向往和好奇。
我们驱车穿过西安城墙的正南门——永宁门,行驶不到100米将车停靠在路边的停车场内,下车后一座身长枝草的七层华塔便会吸引住你的目光。
与塔身下推着小车叫卖的商贩对比它显得格外突兀,为何不对它重点保护?重点文物周边不是应该避免闲杂人等吗?为何这座塔下来往过客甚至都不抬眼望一望?最不解的是塔身上为何还长着短枝树叶?不帮帮它清理掉吗?它、它、它会不会不舒服啊!
这座令游人不解、西安市民视而不见的塔名叫宝庆寺华塔,修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公元601~604年),因塔身是以五色砖所作,宝庆寺也被称为华塔寺。宝庆寺后来毁于兵火,然此塔独存,并于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将塔移至今址建寺并保留至今,塔身内还有魏、隋、唐不同时代的石刻佛像,清末至民国年间寺庙再造毁损,然此塔依旧惟存。
无论从此塔的始建年代、此塔的传奇经历以及此塔在我国华塔中的地位,放在我国任一城市都会为其拓土开路、兴园建庙、再度复兴并大肆宣传。
然而它偏偏生于西安,其身边几百尺内便分布着更加有来头的诸多文物大佬们,我们就暂且放下它不表,跟随我的文字继续转转这条用华塔寺宝塔坐镇的三百米小街吧。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约20米的明清建筑牌坊,牌名取自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颜体的三字“书院门”,牌匾左右的楹联分别写着“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
此街为何用颜体街名?街内藏有何种国宝?书院又从何而来?请大家耐心跟随我的文字继续下探,但可能已经有不少人看完这座牌坊和楹联后便已将那座华塔忘得一干二净了。
楹联上的碑林指的是位于书院门步行街尾三学街上碑林博物馆;书院则指的是位于步行街中段的关中书院,实则书院门也是因此书院而得名,咱们按照步行游览的前后顺序先讲关中书院再讲碑林博物馆。
步入书院门步行街,与街外喧闹的城市对比一下子就让人静了下来、慢了下去。脚下踩着的是与西安明城墙同尺寸、近年代的青色方砖,随着游人的双脚摩擦每块青砖均以打磨的润滑黝黑。街道不宽仅为10米,我们就算它是个宽巷子,两侧均是明清建筑风格的二层阁楼建筑,建筑一层为商铺,商家不言而喻的统一经营书画文玩营生、在街与门店之间也分布着零散的移动摊位,摊主均是文人模样打扮,不太理睬顾客你懂得的网站,只专心埋头书写与绘画,文人的那般傲骨在他们身上均能实切地感受到。
这里没有小吃店、没有酒吧,但走在这里你却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脑中也不会夹杂着吃喝玩乐这样的念头,身体不由自主的会轻悄悄地接近每一个摊点,先附身去看看那些正在创作的字画,再抬头深情地望一眼作画者,也只敢望这一眼,便急匆匆地闪回到画作或别处了。
刚刚因为进入步行街突然静下来的内心,因为这些个画者与作品,微微产生了一波涟漪,抬起头再看看四周的建筑迈出去的步伐也更加大而坚定了些,甚至想伸出双臂作拥抱天空状,但又立刻打消这个念头收回双手继续静悄悄地向深处探寻。
关中书院就在前方不远处等你。
如果说书院门口的牌坊让人好奇向往,那么关中书院的整体建筑与氛围则会让你驻足神往。
关中书院是明、清时代陕西本地的最高学府,更是位列我国四大著名书院之列。整个书院门步行街的名、根和魂均来自于关中书院。
明神宗万历年间,御史冯从吾因上疏指责万历皇帝不作为被贬官还乡于宝庆寺讲学,后因弟子日众而寺不容众,随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诸多友人资助下兴建关中书院,题匾“允执堂”,贯彻其言行正直的为人之道,也与他敢于指责皇帝的作风一脉相承。冯从吾的“直”是笔者写此文章的一个伏笔,请各位读者留些心意。
关中书院并不对外开放,笔者至今也未曾亲身游览,虽有各种机会可亲览一余,但内心深处对书院历史人文的敬仰与推崇,还是决定保持着那份神秘与神往。
以关中书院为核心,书院前不大的开放广场上分布着更多的书画作家,随着视频网站的流行,这里也曾有不少书画家被游人拍摄发布到网络上,但一经在网络上产生一定名气与影响,书画家们便不约而同的选择隐身和远离是非地,久而久之游人们也形成默契,只观看不拍摄、只拍摄不发布、不传播。
这些个书画家们的“隐”性、一言不合就发脾气的脾性也是笔者写此文章的一个伏笔,烦请读者在留意留意。
三百多米的这条小街随处充斥着历史人文、书画作者、文艺爱好者和文化商贩。走到街的尽头厚重、乌青的南城墙便屹立在你面前,街边是生长了几百年的古柏,阳光透过柏树叶照射在古青砖上闪现着斑斑点点。雕刻几米大小的“孔庙”照壁就藏在古柏之后,而照壁背后便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的碑林博物馆,馆藏国宝级文物就达134件、一级文物535件,“昭陵六骏”中的四骏藏于此馆(其他二骏流失海外)。
关于碑林博物馆的艺术性、历史性、独特性即便万万字也不能概述其详,大家可以从身边的历史、书法爱好者那里慢慢了解,因为碑林就是他们心目中朝圣的圣地与天堂。
这样的一座博物馆外依旧是西安市井的生活气息,柏树下老大爷们下着象棋、听着秦腔,大娘们谝着闲传、带着子孙,一代又一代的生活着。对着那些旅游大巴上下来的一车车外国人,他们早已见怪不怪,甚至还都能将一两句带着陕味儿的英语单词,hello、bye bye、thank you!
守着这座金山(博物馆)做点衍生品生意?大爷大娘们没兴趣,做生意哪有晒太阳来得舒坦,孩子们成年后也急于搬离此地,他们更向往自由、流行与时尚。在城墙下唱摇滚、去省体看球赛、骑着摩托开着车全国各地的游荡,都比进博物馆、上城墙有意思多了。
那么为从小到大就见着、摸着、玩着的城墙、书院门、碑林设计个视觉识别系统?包装做一做营销宣传?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即使走到其他城市身边的同事友人提及过,他们最多也只是愣一愣晃晃神就摇摇头过去了。
为什么?因为觉得麻烦,因为觉得没必要,因为觉得就是不宣传那些文物也摆在那里,真的假不了!
他们的骨子里流着跟2000多年前祖辈秦人一样的血脉,他们自古以来的执拗和生冷蹭倔丝毫没有发生过改变。他们就是喜欢用一个“咋”字来表示所有内心语言,多一个字都觉得麻烦和累赘,这样的直爽性情只会得罪人哪会包装宣传啊!
秦国被封为附属国是因为养马之功;封为西陲大夫是因为击败西戎之功;封为诸侯是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之功。
自始到立,简单总结就是干活干得好、打仗打得凶、忠诚有加,说好听的是能吃苦能上战场关键时刻靠得住,说难听的就是能出力的时候尽量不出脑子。
秦开始脱颖而出是始于秦孝公,重用商鞅施行变法,商鞅哪里人?卫国人,非秦人。为何重用商鞅?因为发展到了与魏国你死我活的抉择阶段,要么被魏国联合其他五国蚕食分解,要么死里求生变法救国。
整个秦国从秦孝公到始皇帝,500多年的历史中,诞生过白起、王翦、王贲这样平生无一败绩和扫平六国的诸多战神战将,但从未诞生过诸如商鞅、张仪、苏秦这样的政治家、改革家和纵横家。
秦人好战、秦人好古,秦人不好思谋!
发展至当下社会,自古历史更迭和秦人血脉相连造就了“八百里秦川养懒汉”的俗语流传。
相比那些自古不适合耕种人们选择外出务工的地区,关中秦人因为地势的特殊性和平坦的地貌,相比其他地区并未经受太多战火与灾害。每季丰收时会有邻近省份出走的麦客前来出劳力收粮,关中女人负责油泼面招待麦客,关中男人只需要抽着烟袋蹲在自家地头监工和谝闲传。
关中人他们有惰性、有懒病,但他们不害人、不算计人,这是自古秦人就一脉相承下来的血性。
发展到当下社会,他们不懂得治理城市的合适温度和多变技法;他们只知道错了就改、坏了就修、谁有了过错就撤了、谁家不利就关了;舆论说你哪不行他就断腕地堵、补、改,对于指责的也好、诬陷地也罢他们照单全收,他们不会解释、就更别提营销了。
就在我发表文章的今日,陕西本地官方媒体又发了一则新闻报道,报道内容主要表达西安市加强日常防控力度,对于重点人群施行隔日核酸检测。
你看,他们永远不懂舆论关注的焦点是什么。随后,评论区里就开始关于核酸检测费用开始阴阳怪气起来,相关评论瞬间获得了高点赞。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是自1月8日起,西安市就开始了给率先开工的重点人群进行免费核酸工作,同时还减免了部分行业的相关运营费用,这些他们都不报道、都不强调你懂得的网站,而此次报道只是调整了核酸检测的频率,就又引来了网络质疑和恶评。
其实这样的现象很正常,未来的西安也不会有太大改变,因为这些从基因里、骨子里就不懂营销的冷娃们,你让他们把脑子挤破了也想不出要在这样一则新闻里必须要强调“免费”二字。
文章最后再引申谈一下之前的西安地铁事件,事件过去这么久或许部分具备独立思维的人愿意了解该事件为何会发展成如此地步。
我的回答是:这类事件在中国只会也只能发生在西安。关于事件的经过我不过多赘述,第一时间我也发表了“西安,请问什么是文明”的文章表明立场。
我主要解释下为何那个保安会如此粗鲁野蛮地把那位女乘客推出车厢。因为我也被西安安保如此对待过,只不过我没有追究其责任而是选择了理解(不代表其他人也需要理解),为何选择理解,接着往下看。
身边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从小到大一直有收藏的爱好与习惯。2016年,第17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在西安举办,彼时全国各地的集邮爱好者奋勇而至。
就在大家排队领取本次集邮展览特别推出发行的纪念邮票时,我发现有很多人在插队以及领取完后再插队重复领取的恶劣行为。作为本地人我选择站了出来维护排队秩序,操着一口本土方言非常强硬地制止那些插队的人,这样的行为也引得有序排队邮友的好评和点赞,很多人都主动给我电话说回头去他们那边找他,他负责接待。
这里我骨子里秦人的特性就有些按捺不住,勉强接来了电话号码,内心OS时:我去了也不会联系你,我觉得麻烦。
这都是后话,关键时刻来了。就在我维护秩序的时候,突然冲过了一人用力把我推倒在地,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什么事,他就要跟上来一脚踢向我,也就在这时候旁边的大哥、大爷和大妈三个人急忙抱住了这个人,排队的几乎所有人都在替我讲话说“他是在帮我们维持秩序,他是好人。”
这时我才看到大家死命拦下来的那个人是名身穿黑色制服的年轻安保,我鲤鱼打挺般跳将起来,冲到他面前对着他喊“你TM是瞎啊!我是在防止别人插队。”
那个安保这时也已经冷静了下来,也分辨出了现场的具体情况。但是他依旧带着一脸的不份儿头也不回地走了。
大家看清楚,自他把我推倒、大家把他拦下直到离开,他没说一个字更别说道歉了。如果这段经历发生在2021年,现场肯定有人会拍下来发到网络上,他也肯定会被网暴,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他的内心依然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也不会发自内心诚恳的道歉。
相反!那天我冲到他面前骂了他告诉了他原由,虽然他转身走了,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会在内心向我道歉或者在内心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就是典型的西安冷娃、典型的生冷蹭倔娃。为何我会如此笃定?因为他的出发点是维护秩序。如果他是个流氓街皮无赖,就是单单看我不顺眼过来推倒我,那他不会有愧疚,因为他内心无正义。
西安地铁的那名保安与当年推倒我的那位安保是一类人,出发点都是维持秩序,是工作职责也是正义守护,他们的行为均带有粗暴,但他们的结果由被施暴者反应的内因和周围人群反应和扩大传播的外因所决定。
我选择原谅的原因是:一方面我既然能选择在公众场合维护秩序,就说明在公共环境下我的道德观高于自我既得利益;另一方面我理解他初衷的善意,我宁愿自己受了误解也不愿让他对于自己的正义感产生动摇和质疑。
以上!即是我对于千年以来西安这片土地历史与人文故事的疏解,每个字都是真的,至于大家如何理解取决于每个人自我的价值观和阅读理解能力,任评说!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cos美图,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在线查看 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