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cos图集
和田玉
和田玉
01
历史
我是矿物和田玉,从殷商时代起,我便是王室用玉的主要材料,到了汉代,玉雕发展到达一个高峰,同时我也自此占据主流地位。
儒家文化中对玉的各种阐释,基本都是来自于对我的理解,并把君子之德赋予我,从此我不再是冷冰冰的石头,而是可以与人进行精神交流的世间灵物。
02
矿物学性质
从本质上讲,我主要是由角闪石族中透闪石一阳起石类质同象系列的矿物所组成。我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和阳起石,次要矿物有透辉石及滑石、蛇纹石、绿泥石等很多种。
我是晶质集合体,常呈纤维状集合体。毛毡状交织结构是我的一种主要结构,矿物颗粒非常细小,在偏光显微镜下无法分清其轮廓,犹如毛毡状交织在一起,均匀无定向,密集分布。
我可呈油脂光泽、蜡状光泽或玻璃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绝大多数为微透明,极少数为半透明。我的摩氏硬度为6.0—6.5,而不同品种硬度略有差异,同一产地青玉的硬度大于白玉。
因为矿物颗粒细小,结构致密均匀,所以我质地细腻、润泽且具有高的韧性,仅次于黑金刚石。是常见宝玉石品种中韧度最高的宝石。
03
颜色
我的颜色有白色、青色、灰色、浅至深绿色、黄色至褐色、墨色等。
当主要组成矿物为白色透闪石时我会呈现白色,随着Fe对透闪石分子中Mg的类质同象替代,我可以为呈现深浅不同的绿色。
Fe含量越高,绿色越深。主要由铁阳起石组成的我几乎呈黑绿一黑色。
当透闪石含细微石墨时则成为墨玉。
04
按颜色分类
按颜色将我分类也是我常见的分类方式之一,现代根据GB/T16552-2017《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将我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碧玉、糖玉、黄玉。
白玉:纯白至稍带灰、绿、黄色调
白玉中品质最好的称为羊脂玉墨玉-M,颜色呈羊脂白色,颜色柔和均匀,有时可带少量糖色,质地致密细腻,光洁坚韧,基本无绺裂、杂质及其他缺陷。
青玉:浅灰至深灰的黄绿、蓝绿色
青玉产量最大墨玉-M,常有大料出现。
青白玉: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间
碧玉:翠绿至绿色
有一种隐晶质石英岩质玉商业俗称“碧玉”,英文“Jasper”来自希腊语“iaspis”,意为”斑点状的石头”。注意隐晶质石英岩质玉“碧玉”与这里的碧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玉石。
墨玉:灰黑至黑色(含微晶石墨)
糖玉:黄褐至褐色
我常有糖色分布,糖色属于次生色,当原生矿暴露于地表或近地表时,由于铁的氧化浸染而呈类似于红糖的颜色,俗称“糖色”,糖色可薄可厚,也可沿裂隙分布。
黄玉(和田玉):绿黄、浅黄至黄色
黄玉十分稀少,价值甚至不低于羊脂玉,主要产于新疆的若羌县。这里应注意区分黄玉(和田玉)和单晶宝石黄玉(托帕石)。
在DB65/T 035 —2010 《和田玉》(新疆地方标准)中,根据颜色的不同或颜色组合,我被分成了8个大类,14个小类。
05
按产出环境分类
还有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按我的产出环境来分,分为原生矿——“山料”,次生矿——“山流水”、“子料”和“戈壁料”。
原生矿
山料:从原生矿床开采所得,呈块状,不规则状,棱角分明,无磨圆及皮壳。
次生矿
山流水:从原生矿床自然剥离的残坡积或冰川堆碛的软玉,一般距原生矿较近,次棱角状,磨圆度差,通常有薄的皮壳,块度较大。
子料:从原生矿床自然剥离,经过风化搬运至河流中的软玉,一般距原生矿较远,呈浑圆状、卵石状,磨圆度好,块度大小悬殊,外表可有厚薄不一的皮壳。俗称“仔玉”、“仔料”或“子料”。皮壳分无色及有色,皮壳颜色多种,以红褐色居多,细分为秋梨皮、虎皮、枣皮等。
戈壁料:从原生矿床自然剥离,经过风化搬运至戈壁滩上的软玉,一般距原生矿较远,呈次棱角状,磨圆度较差,块度较小,表面有风蚀痕迹,无皮壳,俗称“戈壁料”。
子料比山料好?无论是山料还子料都有品质的好坏,不能根据其产状判定其品质。
06
产地与名称由来
关于我的产地,很多人可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和田玉”就是新疆和田产的,在国家标准中规定,我“和田玉”这个名字是不具有产地意义的,即不管什么地方产的符合和田玉的各项指标即是和田玉。
我的原生矿床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有新疆、俄罗斯、青海、韩国等,不管哪产的都有价值高的和低的,不能根据其产地判定其品质。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蓓莉.系统宝石学[M]. 地质出版社,2006.
陈学献. 心与玉会: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和田玉审美[J]. 天工, 2018, (6)
音频:王远智
美编:桃之夭
校对:李玉钤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cos美图,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在线查看 点击查看详情